「大意」就是「短說作文」,也是閱讀摘重點能力的表現,豈能「大意」?
怎麼教孩子寫大意?
我的恩師吳英長老師有句名言:「很多老師,教大意都很『大意』,教匆匆(朱自清),『匆匆』帶過。」
語文課程的「摘大意」其實是一門學問,也是非常重要的基本能力,如何讓孩子從小就透過文章分析、歸納,然後成為反射的習慣與能力,是教學者必須有的體認與工作。
教大意的教學流程
—以二上康軒第8課「樂樂谷的新鄰居」為例
字很醜是因為使用「電子白板」,沒辦法唷!
一、 課文分析
(一) 朗誦課文—練習朗讀,順便當作略讀瀏覽的工作
(二) 確立文體及文體結構
● 朗誦完「樂樂谷的新鄰居」之後,可以感覺這是在說什麼嗎?你怎麼知道?
● 如果是講大象搬到樂樂谷的事情,可以確定主角就是大象嗎?
● 所以,這篇是講大象發生的事情,也就是大象的故事囉?
(三) 依照故事體的結構提問—記得帶著孩子在課文做「眉批」,畫重點。
※ 第一個事件:鄰居幫大象蓋新房子
● 「樂樂谷的新鄰居」是指誰呢?他是這個故事的主角嗎?為什麼?【主要人物】
● 大象碰到了什麼問題?為什麼會碰到這個問題呢?【問題┼起因】
● 鄰居如何幫大象解決問題呢?【解決過程】
● 結果呢?【結果】
● 大象有什麼樣的感受呢?【迴響】
※ 第二個事件:大象幫鄰居造新橋
● 為什麼大象要幫大家造橋?【問題┼起因】
● 大象如何幫大家造橋?【解決過程】
● 結果呢?【結果】
● 幫大家造好新橋這件事,動物們以及大象感受如何呢?【迴響】
二、 完成形式結構表或枝狀圖—從課文的眉批中,轉成乾淨整齊的表格或枝狀圖
沒時間事先用電腦做「形式結構表」,用「枝狀圖」也可以清楚表現結構重點。
邊問邊寫,若有時間,一定要提醒孩子,這跟剛剛在課文畫的重點有什麼「一樣」的地方呢?
三、 將每個結構下的重點用「關聯詞」連接起來成大意
還沒有請學生寫成大意之前,先請能力好的孩子上台將文章大意「說」一遍,
這就是一種「示範」,讓低成就孩子,不僅聽老師說,也能從同儕中學習。
開始工作了,老師隨時在行間巡視並指導。
多動人的工作態度啊!誰說,小小孩做不到呢?
邊寫邊畫,想必工作過程是愉悅的!
每個孩子的大意雖用語都不一樣,但,重點大概都抓到了。
四、 大意的摘寫過程回想:
●請孩子反省,自己是如何寫出「大意」的呢?
●要寫出好的「大意」,應該注意哪些事情呢?
●邀請優秀作品的小主人上台分享
●直接跳過「小組討論」共作的歷程,是希望透過個人寫大意歷程,了解每個孩子上課以後理解的程度,以作為下次教學參考。是否需要個別或共作,應該是老師教學目標而定。
●這堂課其實已經是月考前努力「偷」出來的時間,看著孩子得慢慢爬梳、行文,努力咀嚼溫老師的叮嚀,有種「皇帝不急,急死太監」的感覺,然而,還有哪一張測驗卷比這還來的有深度、有意義呢?巡視、指點、彎腰比畫重點…,即使迫在眉睫、火燒屁股,我依然耐著性子,無非明瞭孩子必須經過這麼專注、複雜的程序幻化,方能如蝴蝶幼蟲羽化展翅的彩蝶,有一天,翩然自信的飛舞在文學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