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要派孩子寫日記,總是不脫烤肉、放煙火…這類的活動,去年因為環保團體一直呼籲節能減碳,剛好我也不喜歡老是寫這樣的中秋節,加上國語第一課 孟浩然的詩《宿建德江》,詩人因為月亮有感而發思鄉情愁,所以我直接要孩子回過頭來,省視月亮的多元面貌,因此日記的題目就訂為:《中秋話月》,從科學上、傳 說中、自然觀察、文學上以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觀月活動等五個面向著手寫作,花了一節的時間討論,讓許多原來已經存在的資訊一一浮上檯面,例如,嫦娥奔月、西方吸血鬼的傳說,阿姆斯壯登陸月球,揭開月球的神秘面紗,「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蘇轼讓人千古傳唱的『水調歌頭』,當然也提醒孩子三年級時所做的月亮圓缺的觀測記紀錄,這麼多的提醒,就是希望到了高年級,我們對中秋節,對於月亮,可以有不同的題材發揮或是藉機整合相關素材。
以下附錄一篇去年孩子五年級時的作品:
五乙 王靖宇
一年一度中秋節又到來,俗話說:「月到中秋分外明。」今年中秋的月亮,是否還是又亮又圓又大呢?說到月亮,可是有好幾面呢!
古希臘傳說中,月亮就是狩獵女神-月神黛安娜,她射箭的技術高超,上弦月是她的弓,月亮是她的箭,他是野生動物的主宰,總是很小心的保護幼小動物,因此經常在山林中追逐野獸趕走怪物。剛正嚴謹的個性,更是受到眾神一致推崇,在希臘神話中是位貞潔的處女女神!
而在詩人眼中的月亮,也有許多層次。以我個人的看法,我認為月亮似乎成了詩人的朋友。當詩人在晚上喝酒時,沒有親友可以相陪,於是只好舉起酒杯,向天上的那一輪明月邀酒,就像詩仙李白的月下獨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但有時月亮又成了詩人的寫作材料。詩人在生活上遇到不順時,往往會到郊外散步,滿腹的怨天尤人不知跟誰訴苦,正當這麼想時,抬頭看到天上的一輪明月,靈感如湧泉般源源不絕,立刻振筆疾書的寫下流傳千古的經典名詩,例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其中「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除了廣闊的原野景色,詩人低頭望見中倒映的明月,才漸漸撫平心中的孤寂感。
中國也有許多關於月亮的傳說,尤其是中秋節的傳說。中秋節悠久的歷史,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學人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的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唐代,這種祭月的習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這個活動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但在科學方面的月亮,就沒有那麼浪漫了。倒是阿姆斯壯的登月行動,打破了人們對於月亮的所有幻想。月亮,就是由地表、地涵與地核所組成的行星,月亮並沒有大氣層覆蓋,地心引力也只有地球的六分之ㄧ,目前沒有生物生存的跡像。在阿姆斯壯登月前,人們都認為月球上有生物,甚把月球稱為「月市」,還有人覺得月球人是天蛾人呢!
其實月球本身並不會發光,而是反射太陽光才會發光。月球的公轉週期為27天又8小時,也就是要27天又8小時才能繞地球一圈,算是很快了,當月球轉到特定的位置時,就會產生各種月形,如上弦月、滿月、下弦月等,太陽、月球和地球的公轉運動關係為:月球繞著地球,而地球繞著太陽轉,就照著這樣循環不斷。除此之外,以前科學還不發達,人們看到月亮缺了一角,就以為是天狗啃掉了,「天狗食月」也因此傳開來。但經過證實後,才知道是地球擋住太陽光的關係,若真是天狗關係,那地球就是天狗喔!
寫完這篇作文,彷彿上了一堂課,對月亮也更加了解了,我想,我們並沒有完全揭開月亮的面紗,也許以後會有更多更好的發現,推翻現在的發現。希望有一天,我們能對月球瞭若指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