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開始請學生「讀數學課本」,然後告訴我,課本到底要教我們什麼?
一旦將學習責任推回給孩子,他們必須要想辦法說清楚講明白,他看懂了什麼?

從一個個孩子的回應中,我開始不斷拋問,也不時請其他孩子加入「戰局」,
質疑、補充、解釋、思考…,數學課好熱鬧!







進入教學的第一關:找出學生的「重量」舊經驗

溫老師:關於「重量」,你會想到什麼?為什麼?

學生的回答不一定有層次,卻可以透過提問,慢慢聚焦。

這也是老師在教室最需要做的事:「不斷拋問、澄清、幫助孩子思辨、讓孩子自己歸納出定理」






數學活動一:(省略此題師生互動過程)



這是第一個活動中,孩子讀到的訊息,透過溫老師的提問之後,整理成表格。

表格的概念當然是溫老師一直問孩子:「這個活動要教我們什麼?你怎麼知道?」

再問:「有說注意什麼事情嗎?」

不斷問:「還有嗎?在哪裡看出來的?意思是…」






數學活動二:


你一定覺得這個活動只要老師操作,或是孩子自己實做就好了,孩子讀不讀懂內容並不重要。

其實操作部分不難,然而,數學的具體經驗畢竟還是要轉化成抽象概念,所以,「參透」文字、圖像、具體操作背後的意義,變得非常重要。






● 以下是教學師生對談分享:


PART 1 – 黏土操作活動要證明什麼?

一開始,溫老師問:「請問,這一頁課本要我們學習什麼?」孩子總是不耐煩,兩下就搶著回答:

S1:他說形狀不一樣的時候,重量不一定(雖然這孩子的答案錯了,但是我卻很珍惜,因為對錯不重要,重點是孩子願意說出想法。而且,這是經過好幾次同學說太小聲聽不懂,再加上同學提問澄清後,溫老師幫忙寫下的答案,可見,一個孩子要能清楚表達思緒,多不容易啊!)

S2:黏土很多塊以後,一直…,ㄟ,嗯…,蘋果沒有變,黏土是…(雖然溫老師大約可以猜到他想表達的事情,不過邏輯組織是亂了套的,所以,即使考卷的答案他沒錯,卻不代表他真正理解,或者說,數學課還有更重要的能力可以被開發,數學,不只是數學!)

S3:黏土分成兩半以後,它的重量一樣重。

溫老師:所以課本要講這個囉!可是,為什麼要出現天平和蘋果呢?(要逼孩子說出完整的課本重點)

S4:因為蘋果沒有變,黏土形狀改變,重量也不會變。

溫老師:這樣,我還是聽不懂為什麼要有蘋果?

S5:如果蘋果切成兩份,也會一樣的重量。(這樣有回答清楚嗎?)

S6:因為天平會平衡,知道黏土沒有斜一邊。

溫老師:你的意思是說,蘋果一開始是跟黏土一樣重,後來形狀雖然一直改變,結果天平都沒有斜一邊,所以證明黏土的重量都沒有變。

S6:對對對!

溫老師:所以,天平和蘋果是來幫助黏土證明的。


可以推測,第一個孩子可能是
一、重量保留概念尚未發展成熟
二、根本沒讀懂操作內容

 

PART 2 – 一定要用黏土嗎?這一頁重點到底是什麼?

溫老師:為什麼這個實驗要用黏土?

S1:因為黏土可以壓扁扁,也可以切開…

溫老師:所以如果溫老師把許研曦切成三段也是可以,它的重量也是不變嗎?(開始搞笑誇張的作勢要砍許小妹妹)
所以只是她運氣很好,溫老師剛好沒刀子。哈哈哈

    此刻,全班大笑,起哄,有人起來扭動 (這就是讓孩子休息的轉換活動,最人性的教室經營與管理啊)

S2:老師,許研曦的重量會改變,因為他的血會流很多出來。

S3:老師,可以把她的血裝在盤子裡,就不會不一樣了!

溫老師:天哪!太可怕了,我看,還是用黏土吧!

溫老師:所以,這篇課文的意思是說,不只是黏土,東西(物體)改變形狀之後,重量都會不變嗎?
 

PART 3 –考題及解題大蒐秘

溫老師:知道了這個觀念,那老師會怎樣來考你們呢?你們要怎樣才不會被騙?請你從課本和習作找找看,然後再來分析。

S1:數學習作18頁。
 


同事說他們班有孩子這題寫錯,我不訝異。
很簡單,如果是保留概念尚未發展成熟,就用天平多操作幾次。
若是不懂題意,就需要好好的「閱讀數學」。



※數學教學盲點:

一、怎樣確保孩子真正理解?

老師家長常常覺得沮喪,為什麼講了老天,考出來還是不會?其實,大人也有這樣的困擾啊?聽懂不等於真正理解,所以唯有學生自己發現、歸納並且能說出來的才是她已經掌握的。

基於上述學習認知發展,數學課應該增加讓孩子閱讀、發表、討論、思辨、質疑,然後邀請孩子用口語或文字清楚表達,破除「一知半解」的學習情況。

二、數學閱讀,讀什麼?

近年來數學題目的理解成了顯學,不管是基測、學測還是國際數學評比(PISAPIRLS),確定如何解題之前,最大的關卡就是「讀懂題目」。既然如此,我們應該

利用上數學課時間請孩子閱讀課本,而非迅速進入計算。數學應該首重理解,再來才是熟練,習慣閱讀之後,對於數學文章的閱讀不會陌生,才有機會進行解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溫美玉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