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老師或朋友,對於我去香港擔任教學觀摩感到好奇,也表達佩服之意,甚至,私下有人對於我的勇氣與能力發出疑問:這麼陌生教學場境,如何駕馭?

 

 很多人認為我是幸運的,念師專時能受教於一流的老師,又加上我生性活潑愛鬧愛笑,所以擔任國小教職簡直如魚得水。我當然不否認這些助力,不過能夠在教學現場游刃有餘,對我影響最深的,其實是擔任教職二十幾年,無數場次的教學觀摩。

 

身為附設實驗小學的老師,我有非常多的機會擔任教學觀摩演示的老師,加上我不排斥讓大學的老師研究我的教學,因此,甚至有將近六年的時間,南大初教系游麗卿教授都會帶著他大學部、研究所或是博士班的學生,在我的班級從事「質」的研究,這些精緻細微的研究講求的是「教師思考或是教師表白」,所以我上課所講的每一句話或是事後的教學思考說明,都會被一一記錄並且成為研究探討的資料。

 

不管哪一場教學觀摩,不論是誰來看我的現場教學,有關我的教學設計以及教學活動安排,我都會在教學前或教學後,親自說明或以資料補述,甚至,整個上課時的班級經營策略…,於是,賓主盡歡,觀摩者受益,而我這個教學者更是加倍收穫,因為這麼一次又一次的反覆練習以及闡釋原委,讓我總是很清楚掌握了教學流程,於是,每一次的教學觀摩,成了讓教學更上層樓的最好方式。

 

很多老師很客氣也很謙虛,深怕自己的教學不盡理想,不夠吸引人,於是選擇封閉,這是一件很危險的事,這不但會造成自己教學能力停滯,更嚴重甚至是倒退。

 

當然,身為觀摩者,應該有責任與義務,更重要的是有「能力」對教學者提出具體且精準的建議或批評,這麼良性循環之下,我們的教學品質,方能大大提升。

 

92 恩師吳英長老師帶領了大四學弟妹,觀摩我的語文科教學,由以下一

篇學妹所做的觀察記錄,就能窺見吳老師,擔任教育實習的老師,對於觀察者的

要求與指導,是如何的高標準與高精準度。

南師附小溫美玉老師教學觀摩記錄 92/12/5

 

    南師附小是一個學習環境相當好的學校,硬體設備相當優良,小朋友也大多來自於社經地位比較高的家庭,整體的學習程度可想一般。很幸運的藉由吳英長教授的帶領,我們有這個機會目睹這樣一場精彩又幾近完美的閱讀教學。

學校提供了教學觀摩室來進行兩節課的教學,最特別的是這兩間教室由一個單面鏡相隔,我們可以從我們這間看見另一間教室的教學情況,但另一間教室卻看不見我們,這樣的設備不但可以讓教學者不會受到我們的影響,也可以容納很多的參觀者,聽說在另外一間教學觀摩室還有攝影機的裝置,可以透過攝影機的角度讓我們看見每位小朋友計算或討論的細微動作,這些是我覺得非常棒而貼心的硬體設備。

 

*文章內容:

  十八、橋   

青青和棕棕是好朋友,住在溪流的對岸。他們用落木搭了一座橋,所以每天都可以見面。

有一天早上,青青聽到外面有聲音,往窗外一看,看見棕棕從倉庫裡拿了一些果實,就急急忙忙的跑走了。青青想,棕棕是他的好朋友,不會偷他的果實吧!

青青過河找棕棕,唉呀!棕棕和另一隻松鼠在分吃青青的果實呢!青青好失望,又好生氣,他跑回對岸,用力的踢,用力的踢,把落木橋踢走。「好!」他說:「你不跟我做朋友,就不要過來。」

 

 

 

◎教學觀摩現場:

    溫老師是一個相當有自信及個人魅力的老師,從踏上講台那一刻開始,似乎就能感受到那股迷人的光彩。在開始教學之前,老師走近小朋友,摸摸其中一位小朋友的身體,並告訴全班:「我喜歡XX坐的的這個姿勢」,又摸摸另一位小朋友說:「我喜歡XX這樣的準備態度」。並提出XX小朋友的眼神很銳利,感覺像是已經準備好要開始上課了!這樣的作法不但可以讓小朋友馬上領會並學習正確的上課態度,也可以提供小朋友「老師正在注意你們」的訊息,有穩定小朋友開始上課的情緒及安定秩序的作用。

老師所選材的作品是「橋」,構想來自於老師希望班上的孩子們在現階段瞭解什麼樣的議題?根據對友誼的看法、他們的認知發展來挑選適合閱讀的文章。在挑選文章的過程中,我們要先瞭解所要強調的是什麼樣的議題?要給孩子們什麼樣的討論?自己在腦海中先跑過一遍。現代教科書的文學性不足,所以往往不會讓孩子們想要去思考、討論,所以教師必須挑選一些文章作為補充教材,可以與小朋友共同分享閱讀,這種文章讓人看了會忍不住想去思考、理解,去提升我們生命的層次與價值觀的重新思辨,就是它的文學價值所在。

    上課的文章題目是「橋」,為什麼要叫做橋呢?老師只給小朋友看一半的文章內容,並在之前就讓小朋友事先閱讀寫學習單,以便能夠順利的進入今天的討論。用意是讓小朋友能夠去預測結局,也可以提升小朋友的學習興趣,老師也發現有些小朋友會開始認為文章不該只有這樣,應該還會有後續發展,在潛意識裡都希望兩個主角的友誼能夠有圓滿的結尾。

「先寫學習單對你們有沒有什麼樣的幫助?對瞭解文章有沒有什麼樣的幫助?」老師問。

「可以更瞭解文章內容。」

「可以讓我們推理、理解力增加。」

「可以讓我們瞭解文章內容發生了什麼事。」

透過學習單的問題鋪陳與設計,將文章內容的訊息重新的分類整理過後,來引導小朋友一步一步的回溯文章內容,包括主角雙方是什麼關係、事情的發生原因做一個重新的組織與理解,讓小朋友在瞭解文章內容的部分確實有很大的幫助。

「那麼文章內容說了些什麼呢?」老師問。並歸納小朋友的說法在黑板上條列式寫出了一開始文章給我們的訊息:(一)青青與棕棕是好朋友。

「好朋友後來發生了什麼事?」

小朋友在回答的過程中陸陸續續提到因為棕棕「偷」了青青的果實,讓青青非常生氣。在小朋友發表完後,老師慎重的表示要介紹一個很重要的字,要用什麼樣的顏色呢?由於他們在下週會舉辦一個紅色party,所以小朋友選擇要用紅色。老師在黑板上用紅色寫了一個大大的「偷」,並問小朋友:「你覺得棕棕的行為是偷的請舉手。你認為不是偷的行為請舉手。」讓持不同意見的小朋友公開發表對話。

「只是好朋友在開玩笑,不是偷。」

「那為什麼他要跟別人分享果實?」有小朋友提出反駁。

「他只是想跟他借,但是忘記跟他說。」

「可是如果沒有經過人家的同意就拿走,就是偷的行為」小朋友再一次提出反駁。

「應該不是偷,好朋友本來就可以分享東西。」

「如果不是偷,棕棕可以不要用跑的,可以跟青青說。」

聽完小朋友的互相對話,老師接著歸納出小朋友從文章內容中提出有關偷的線索,他們是如何判斷這樣的行為叫做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溫美玉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