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美食組大方的將成果分享給全班,六乙好幸福耶!



通力合作,創意美食料理就像辦家家酒呢!



小姐們,這食物料理台會不會太亂了點啊!

童年的臉孔‧幸福的容顏

    九年一貫開始施行,曾經轟轟烈烈,震天價響,前幾年還有一些檢討的聲音,最近似乎已經止歇,是麻痺了?還是忘記了?

    對我而言,教學一路走來始終如一,不因為名號改了,就會有所影響,尤其我一直擔任班級導師,主要教學的科目就是國語、數學、社會,因此,除了得要應付上級的一些討厭的作業,這麼多年來,我越教越快樂,越教越有心得,都不是因為教育部推動的「幾」年一貫,而是本乎一心,就是愛教學。

    倒是有一門課,因為九年一貫的關係讓我覺得忿忿不平,那就是所謂的「綜合活動」,為此,多年來我想說的話,如鯁在喉,真是不吐不快!

    還未實施前,有一門課叫做「團體活動」,就像現在國高中的社團活動,一個禮拜中,有2節課可以依照興趣嗜好,選擇自己喜歡的社團,如果學校夠大人夠多,除了原校的老師之外,有時也會聘請外校專長老師開課,那兩節孩子可以離開自己的班級,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享受課業學習之外的美妙時光。這樣的活動,卻因為九年一貫的精神架構之下被瓦解,教育部規定每個學校要發展所謂的「學校本位課程」,於是從一年級就要依照學校的規劃,希望到六年級畢業時能夠擁有該社區的特色與專長,例如,種茶的社區,發展出茶道,或是社區種茶的精神與特色;捕魚的社區,挖掘當地的歷史與人文風情;像我們這種市區學校,沒有種茶,沒有捕魚,只好努力想破頭,可能就是語文或是學校的大樹、老樹之類的方向…,然而,這些部份,我覺得都可以融合在國語、數學、社會、自然甚至健體各科當中,而且,我強烈懷疑真正能落實的學校或老師有幾個呢?這樣的學習會不會過於簡化與單調呢?

    當然,我的質疑除了現場的體悟,大都是出於我個人的偏見與對人性的觀察,我一直覺得,生活中有太多美好的事物,為什麼不好好享受呢?此刻,我常常想起,當年因為擔任低年級的老師,沒有社團活動,在給孩子上課時,那些曾經被我教過的中、高年級學生,或是靠近教室,背著相機希望能幫我拍張照片,原來他們是攝影社;也有靦腆的拿著餅乾,怯怯的要送我吃的孩子,他們是西點社的…,諸如此類,孩子很喜歡的課程,卻因為九年一貫被迫關店,傷了孩子的心,像我這樣大力提倡社團的老師,也不再有舞台。

    十年風水輪流轉,九年一貫的综合課程,已經疲弱不振,學校沒有多餘的時間給球隊或音樂性社團練習,只能利用綜合活動的時間,這麼一來,综合活動被迫瓦解形同虛設,當時我們開始大聲疾呼回復過往,於是高年級從去年開始「團體分組」起死回生,再度重現江湖。

    至今,我們這一學年,一共有以下幾個團隊與社團:直笛、合唱、弦樂、籃球、電影文學欣賞、歷史故事、科學遊戲、創意美食、棋藝、世界地理走透透…等,每個孩子我都鼓勵他們盡量多接觸,因為這些都是老師們精心設計的『私房料理』,平時課堂上可是不輕易示人。觀察了一年多,發現孩子幾乎都很期待星期二的分組活動,每到這一天下午,整個學年的走廊充滿了濃濃的悠閒氣氛,老師們也是各顯神通,盡量滿足孩子的需求,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學習成果當然令人期待囉!

 

下面這一篇文章,是我去年在五乙的親師通訊中,給家長的信,當時電影「海角七號」正夯,有感而發。

 

搭上「海角」列車- - 從電影看世界

    「阿彌佗佛,我不是土虱,我是水蛙,我沒錢,叮…(音效)」這是電影【海角七號】中,最受小孩青睞,人氣指數超高的一句台詞,因為這個爆笑的畫面太過經典,害我現在走進菜市場,聽到托缽的出家人朝我喊「這位菩薩」時,我也差點脫口而出:「我不是土虱,我是…」。因為海角熱潮,此刻,從不走進電影院看國片的民眾,也紛紛爭相一賭傳聞中的七號,而街頭諸多的思考與評論,如滾滾大江匯集的洪流,鋪天蓋地而來,可見電影不但是現代的一門顯學,還是最接近普羅大眾的文學與藝術。

    成人看待電影的角度如此,孩子也一般無二,【海角七號】尚未大放異彩之前,因為個人對電影的喜好與觀察,早已領受其威力,所以這學期毎個星期二的「綜合活動」課程,就開了一門「電影文學欣賞」,讓五年級各班孩子選修,對師生而言,這是一堂非常特別的課,也是一堂教人無限期待的課。

    這學期觀賞的影片,方向主要以孩子為主體,藉由孩子的眼睛,讓我們去反省週遭許多價值與觀念。除此,也想藉由影片拍攝的地點,去認識該國的風土民情,歷史文化以及教育現況。總之,電影本來就是一種包羅萬象的藝術,橫看豎看,站著坐著,都能找到分析解構的切入點,做為上課的材料,簡直再適合不過了。

    開學至今放映了兩部伊朗的影片,【天堂的孩子】與【何處是我朋友的家】,這個遙遠又神祕的回教國度,是孩子幾乎不曾接觸過的世界。所以看完影片,孩子帶著滿臉疑惑,忙不迭的問著:這麼熱,為什麼要包著頭巾?他們的家庭及學校間,大人與孩子的相處模式好奇怪?還有兩位男孩主角,又翹又捲的睫毛下,總是閃著溫順又卑微的眼神,順著劇情的催化,讓人看得柔腸百結,內心不捨。

   

    另外的兩部影片,一部是【一個都不能少】,大導演張藝謀的人文關環影片,近似紀錄片的手法,真實呈現了大陸內地資源貧乏的農村,孩子無法正常進到學校學習的實況。另外一部則是瑞典的【我很想你】,主角伊莉娜的遭遇,讓孩子大開眼界,當時主角因為移民加上無法走出父親死亡的事實,在學校顯得疏離、孤獨,此時又受到偏遠學校校長的歧視、羞辱,ㄧ直到後來,因為新老師以及同學的聲援,逼得校長只好當面向她道歉!這一幕,看得孩子直呼「不可能!我們這裡不會發生的啦!而且還是三十幾年前耶!」伊莉娜強硬不低頭的個性,更是讓人印象深刻:「怎麼敢這樣?在這裡早就被罵或挨揍啦!」為了這個事件,我們還開了小小辯論會,一方代表校長,另一方則是伊莉娜,各自引述大人的觀點和孩子的想法,展開一番脣槍舌劍。

    也許都在亞洲,中國、中東的宗教信仰與文化不同,但教育的觀點卻頗多類似之處,權威服從、恭良溫儉讓…,是我們信仰的核心價值,當這樣的價值觀遇見民主多元開放的西方世界,會撞擊出什麼火花呢?沒有複雜的描述,沒有難懂艱澀的語彙,從電影看世界,絕對是帶領孩子一起探索世界的好方式,輕鬆有趣又具深度,主題多元廣泛,可引起無數共鳴與思考,誰曉得下一個李安或魏德聖是不是就在台下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溫美玉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