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大早就要趕著送女兒上學,所有在街上像熱鍋上螞蟻般移動的人潮,幾乎有一大半都是為了上學。上學,到底是誰發明的呢?又,每個人一定要進校學坐在那個座位上嗎?

 所有的人都覺得學習理所當然就要到學校,可是,我認真的想了想,其實,好多工作都不必到學校耶!當然,我指的是國中以上的學校。

 水電、油漆、裝潢、蓋房子、做生意……,舉凡跟民生大事相關的工作,365行,幾乎沒幾樣需要念到高中以上。想要精進或是更上層樓,或是往學術發展,自己買書自修、去聽演講,或是到特定機構學習,強化專業領域,到處都是管道,為什麼那麼多人想去念大學,甚至更可笑的是人云亦云的去念研究所,而且傻傻的又拿了博士學位。

也許你會說,擔心學歷不夠,沒有公司要錄取我。

我想這不必我多說,事實早已證明,學歷也許有用,晚則三個月,快則一個月不到,老闆就能看出你是不是學歷、能力名符其實了,不是嗎?特別是一些非典型專業機構,例如,廣義的服務業,或是各種私人企業,即使你沒學歷,如果出眾,老闆求才若渴,管你是不是名校呢?

也許你會說,我不想一輩子都是從事勞動工作,我想要當公務人員,想要考公職,當然要拿學位呀!

然,報紙不是斗大的刊登:「基層普考、高考,博士生輸給高中職畢業的考生…」

真是太諷刺了,扛重物擲鉛球贏不了國中畢業的壯漢,動腦筋考試也考不贏高中職學歷的考生,為什麼大家還一窩蜂去拿碩士、博士學位?

我在南大附小教學,實驗小學肩負實習指導台南大學學生的任務,我不過是個師專(五專)的畢業生,來看我教學的,聽我分析教材教法,仰著頭受教的,常常都是碩、博士生,每回我都覺得這場景實在荒謬可笑至極,這樣的時間,這樣的求知慾望,這樣的能量,何不拿來好好到外頭陪著孩子玩耍,蹲下來聽聽他們的童言童語,仔細回想自己的童年最渴望的是什麼?

教學的教戰叢書何其多,教授們講授的理論或許可取,但,盡信書不如無書,不如實際站到講台,大戰幾回合,來回檢視缺點,再去找書驗證,最好不信邪,再去過招,敞開心胸與孩子對話,孩子自然會告訴你,怎麼樣成為一個好老師啊!

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發展的認知理論,被公認為20世紀發展心理學上最權威的。他不採用當時流行的實驗組及多人資料統計的方式,而採用對於個別兒童(他自己的女兒)在自然的情境下連續、細密的觀察紀錄他們對事物處理的智能反應,他這種研究方式,為現時兒童心理學家所廣泛採用。

從幼稚園一直到大學,我從來沒聽過新生入學時,有人會打聽哪一位老師學歷最高,只聽過家長處心積慮想進入很會教學的老師班上,那很會教學的老師,有沒有博士學歷,從來都不是重點。這道裡人人都懂,卻沒有人敢跟別人不同,老是盲目從眾,到頭來空有學歷,卻是團體中擁學歷自重的可憐蟲。

 

學校的緣起乃因古時候資源不足不便,而今,真的有需要通通都往學校擠嗎?外面的學術研討會、演講、相關書籍甚至電子媒體學習早已無國界,一堆年輕人還沒有試著去面對真實情境,就假設自己需要這需要那,到頭來就業卻眼高手低或悔恨連連,最璀璨的美麗時光,播映著最庸俗從眾的戲碼,就像現今全台灣的結婚宴席上千篇一律收看的新人成長影片,歌曲、音樂或是片頭片尾幾乎雷同,難道我們不能擁有獨創一格的求學之路,或是最難忘的結婚典禮嗎?

如果,真的喜歡學習也非學校不可也就罷了,然而,有多少人發自內心珍惜學校提供的資源,又有多少人從中汲汲營營努力求知的呢?

 

畢業前我總愛告訴孩子,每個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早早找到自己的最愛,然後就是一路執著不回頭的堅持,《老子》第一句話是:「道可道,非常道。」其中有一種解釋是,可以說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恆的道,因為「道」是一種體驗,只有透過親身體驗才能理解它。水電工人不需要讀完整本教科書材才能修理家中電器,邊學邊進修,就跟奇美公司的許文龍先生一樣,沒有大學學歷,在當時卻能發明了不起的機器讓日本人也俯首稱臣。所有的體驗需要身體力行,就像吃飯談戀愛一樣,意義來自體驗,否則一切都是空洞的理論。

 

我們都自以為愛孩子替孩子著想,卻老是逼著他擠進窄窄的象牙塔裡,忘了旁邊的寬闊天地有多少未知的機會正等待追尋,這到底是愛他還是害他呢?正如《藍海策略》(Blue Ocean Strategy),其中轉型成功的案例「太陽馬戲團」,他們體認到贏在未來唯一的選擇,就是要徹底跳脫同行競爭,另闢蹊徑,吸引全新客群,由此之後,「太陽馬戲團」成了全世界最有價值的表演團體。

學歷、能力、努力,我會這樣說:「只要努力,就一定有能力,有了學歷卻不見得有能力」。

親愛的孩子,親愛的家長,親愛的老師,我們都應該換換腦袋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溫美玉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